许攸等人谋废汉灵帝,邀请曹操参与,为何他却拒绝了?

东汉末年,灵帝昏聩无道,借宦官之手掀起党锢之祸,无数清流名士惨遭朝廷镇压,或流放千里,或身死族灭。在此情形之下,一些党人暗中联合起来,意图推翻汉灵帝统治,改立合肥侯为新帝。

据《三国志·武帝纪》记载:“冀州刺史王芬、南阳许攸、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,谋废灵帝,立合肥侯,以告太祖,太祖拒之。芬等遂败。”以王芬、许攸为首的名士,谋废灵帝期间,还叫上了曹操,这令人大感疑惑。

须知,汉灵帝是宦官集团的后台,而曹操又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孙。既然如此,将宦官视为仇敌的清流名士,为何会邀请曹操加入?而面对如此大的诱惑,曹操为何会选择拒绝呢?

曹操早已洗白

曹操的确是宦官之后。在他与袁绍对峙期间,陈琳还专门写了一篇檄文,痛骂他为“赘阉遗丑”。不过,这并没有起到效果,曹操麾下的名士,依旧对其忠心耿耿。这是因为曹操在初入朝堂时,便通过一系列手段洗白了自己。

按《三国志·武帝纪》:曹操二十岁举孝廉,后在司马防(司马懿父)举荐下担任洛阳北部尉,负责城北的治安工作。曹操刚赴任,就命人铸造了一批“五色棒”用来惩处犯人。没过多久,宦官蹇硕的叔叔违反宵禁,公然在大晚上出来溜达。曹操见状,便活活杖杀了此人。

此事过后,朝野震动。曹操此举,与党人作风一致,故逐渐得到了清流名士的一致认可。曾担任过太尉的桥玄,认为曹操将来大有作为,对其盛赞道:“吾见天下名士多矣,未有若君者也!君善自持。吾老矣!愿以妻子为讬。”与袁绍、许攸关系亲近的名士何颙,也称将来安天下者必曹操也。

东汉名士,向来“激扬文字,互相题扶”。年轻的曹操得到两位高士的一致肯定后,“由是声名益重”。而身在京城的士族集团,也逐渐把曹操当成了自己人。有此前提,他们在谋废灵帝时,才会想到曹操。

陈蕃之子推荐

当然,这其中还离不开一个叫陈逸的人。裴松之引《九州春秋》中提到:陈逸是东汉名臣陈蕃之子,他也参与了谋废灵帝这件事。

又据《三国志·武帝纪》注引《魏书》记载:“先是大将军窦武、太傅陈蕃谋诛阉官,反为所害。太祖上书陈武等正直而见陷害,奸邪盈朝,善人壅塞,其言甚切;灵帝不能用。”

虽说曹操的谏言并没有被汉灵帝采纳,但陈蕃的儿子陈逸却记住了曹操的恩情。在他的推荐下,曹操当然有资格参与这件大事。但奇怪的是,曹操并没有掺和这件事,这又是为什么呢?

废帝计划不靠谱

陈逸、许攸、王芬等人,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呢?

司马彪《九州春秋》给出了答案。原来,一个术士曾声称:“天文不利宦者,黄门、常侍真族灭矣。”王芬等人见状,纷纷热血上涌,跃跃欲试,并拉拢了附近的黑山贼。

虽说曹操没有加入他们,但必然也了解一些内幕。因此,在听说了陈逸、许攸等人的计划后,曹操的第一反应恐怕是:这些人不靠谱。何以见得?

一方面,谋废灵帝这么大的事,一个差错就会导致三族被灭,这些人竟然仅凭借一个术士的妄言,便摩拳擦掌,准备行事。另一方面,这些人寻找的外援,竟然是黄巾军的余党——黑山贼。如果后者真的好控制,便不会成为东汉王朝的心腹大患了。

因此,当曹操略微了解一番后,便已经认定:王芬、许攸、陈逸等人必败。但作为朋友,曹操也曾对他们好言相劝:“夫废立之事,天下之至不祥也。……今诸君徒见曩者之易,未睹当今之难。诸君自度,结众连党,何若七国?合肥之贵,孰若吴、楚?而造作非常,欲望必克,不亦危乎!”

其言外之意就是:谋废皇帝这件事,非常不详,从古至今,也只有霍光、伊尹两人成功了,但他们去世后的下场也不好。你们计划不周全,便妄想起事,已经非常危险了!

可惜,鬼迷心窍的王芬、许攸、陈逸等人并没有把这话放在心里。曹操见状,遂喟然长叹,不再掺和此事。没过多久,王芬等人果然事败身死。

参考资料:《三国志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