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京观”是什么?此人把十万敌军筑成“金字塔”,然后平步青云

古代战争给人印象一般都是非常的残酷,两军交战,往往是尸横遍野,血流成河,战胜的一方获得了城池和土地,战败的一方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,甚至还会面临被“坑杀”,如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,赵国战败以后,白起坑杀了四十万赵国俘虏,这里面的”坑杀“很多人会理解为是在地面上挖了一个大坑,然后把这些俘虏就地活埋,还有把那些战死士兵的尸体就地掩埋,其实这是误解。

坑杀古书又称为”京观“,是古代交战一种非常野蛮的行为,是战胜的一方把敌军的尸体和头颅全部堆积起来,盖上泥土夯实,筑成金字塔形状的大土堆,是我国古代军队作战时的一种惯例,古时又称为”武军“。

为什么古代要把敌军的尸体堆积起来做成”京观“呢?原因有三点:第一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军威和战功,提高军队士气。第二是通过这种残忍的方式来告诉敌军自己的实力,来惩罚和震慑敌军。第三,古代医疗水平落后,把敌军的尸体堆积起来,筑成土堆能有效减少瘟疫的发生。

我国历史最早有京观的记载是春秋时期,在公元前597年,楚军大胜晋军,为了炫耀军威,一位大臣建议楚庄王把晋军战死士兵的尸体筑成”京观“,但楚庄王并没有采纳大臣的建议,认为国家动武是为了禁暴,安民,只有十恶不赦的人才能筑成京观,而这场战争的阵亡者只是为自己的国家尽忠,若将他们的尸体筑成京观,并不是一位明君所为。由此可见,古代那些仁义的明君是不齿于”京观“这种野蛮的行为。但是史籍有关于”京观“的记载却是屡屡发生,几乎每一个朝代都有。

上面提到的长平之战,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国俘虏,其实是先将这些俘虏先杀后埋,将四十万俘虏在长平筑成了历史上最大的京观,白起虽然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战功,实际上更是为世人展示了他的残暴。白起将死之年对于此事也是感到无比的羞愧。还有《汉书》曾记载,王莽篡汉以后,将反对他的几位大臣以及亲属全部下令”坑杀“,并在诛杀的诏书上面写明:要将这些人的尸体筑成“方六丈,高六尺”的京观,并在上面立一根高6尺的旗杆,写上“反虏逆贼鲸鲵”6个大字。

筑尸为京观虽然很残忍,但历史上却有人凭此加官进爵,被朝廷视为”功臣“,被后世称为”英雄“,永载史册。东汉末年的将领皇甫嵩就是其中一个,皇甫嵩出生于官宦世家,年纪轻轻就被举为“孝廉”,朝廷许多高官都想把他纳入自己麾下,但皇甫嵩并不想屈居人下,一心想平步青云,位极人臣。

在公元184年,张角起义给了皇甫嵩绝好的机会,在第一次与黄巾军交战时,皇甫嵩就诛杀了一万多起义军,为朝廷立下了赫赫战功,被皇帝亲自召见并封侯,这等少有的荣耀更加激发了皇甫嵩的野心,在此后的剿灭黄巾军的战争中,皇甫嵩不仅治军有方,而且善于排兵布阵,几次与黄巾军大战,都是大胜而归。

皇甫嵩的屡战屡胜,也被朝廷一次次委以重任,随着战争的频繁,皇甫嵩在战场上就像一个嗜血的恶魔,除了敌军以外,甚至百姓也不放过,在曲阳面对顽抗的黄巾军,皇甫嵩军队所到之处,几乎不留活口,在杀死张角的弟弟张宝以后,面对已经投降的起义军,嗜血的皇甫嵩却下令把这些俘虏全部杀掉,将这些俘虏的尸体筑成”京观“,这座十万人的”京观“不仅有俘虏,还有数以万计的曲阳百姓。

皇甫嵩凭着赫赫战功不断被朝廷加官进爵,被百官称为朝廷的“功臣”,被后人称为东汉末年一代名将,永载史册。而他所杀戮的士兵和无辜的百姓只不过是他平步青云的筹码。“京观”作为古代军队作战时的一种惯例,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历史,直到清朝,才被废除,从此,“京观”这种古代交战非常残忍而又野蛮的行为也消失在历史长河中。